【期待台灣的大河繼續流淌】
文:李雨蓁 Lí Ú-chin
今天《斯卡羅》播映完結篇,不知道你有追嗎?
很多人是因為斯卡羅,才了解羅妹號事件,以及台灣原住民第一個對美合約《南岬之盟》。公視之所以拍這部劇,確實就是參照NHK拍大河劇模式,要帶國民認識自已的歷史。一集1550萬的預算,也追上日本大河劇一集約6000萬日幣以上(因為台幣升值,約合當今匯率1500萬)的規模。這是獲得前瞻計畫預算的支持,才拍得出來。
前瞻計畫中,不只拍戲,還有一項「#再造歷史現場」計畫,其中「牡丹社事件、羅妹號事件」就是37項計畫之一。
這計畫除了改善「羅妹號與牡丹社事件」相關場域點及聚落觀光環境,將歷史、地理等文化資產納入地方教材,進行多族群的歷史研究,也將鼓勵歷史巡禮觀光、紀錄片拍攝、甚至文化商品的行銷,來促進國民和歷史現場的互動。
以前,誰知道大家常去的墾丁,在南國的海灘風景之外,還是台灣最早外交折衝的戰場? 這次屏東縣政府雖然隨著《斯卡羅》的上映,有推出特展和相關旅遊資訊,不過我認為,還是遠遠不夠。
在日本的大河劇每集最後,都會有2、3分鐘的「#大河劇紀行」,例如2016年播映《真田丸》時,每集最後就是「真田丸紀行」,我們就曾到大阪心眼寺的真田幸村出丸城遺跡參觀,當時大阪城、大阪歷史博物館也都因應大河劇,推出特展活動,作為城市行銷一部分。而一些更鄉下的城鎮,若作為大河劇故事的場景,更可能設立臨時展覽館,全鎮整年都推出觀光活動,這些都能隨戲劇創造週邊附加效益。
前瞻計畫中的「再造歷史現場」計畫相當多元,主題包括眷村文化、戰地文化、大航海時代文化、礦業文化,以及紙廠、糖廠、菸葉廠等產業文化資產的活化與再生,就是要在其中,呈現台灣這個國家是如何形成的,2017年起已核定37項計畫,投入超過60億元預算。
其中,在高雄就有「#左營見城」和「#興濱計畫」兩者,大家能想像,未來有大河劇以左營鳳山雙城的情愁,或是以哈瑪星港市的浪漫情懷為背景,塑造出家族興衰時代變遷的故事嗎?
這些是2017年前後才種下的種子,或許幾年後就有機會開花結果,我們也能更容易的和下一代,講述台灣這個國家的歷史故事。
對了,在某些人眼中,這些都叫做文化台獨喔~